项目背景|
中西文化差异|
在西方社会,Gap Year 是被广泛认可的青年发展路径,年轻人通过它完成自我探索、社会实践或情绪调节。而在中国语境中,“gap”常常被误解为逃避、无所事事,社会对“间歇”的容忍度低,个体也因此缺乏支持系统。
社会现象观察|
如图所示,在中国社会结构中,大多数年轻人从“高考 → 大学 → 就业 → 成家”是一条高度线性的人生路径。任何偏离轨道的选择(如Gap)都可能被视为“不进取”或“失败者”,造成巨大的心理与社会压力。
“Gap”在中国常与“懒惰”“内耗”“原地踏步”等负面评价绑定,很多人即使内心渴望休息,也不敢主动表达或行动。特别是受访者普遍提到:“休息让我有负罪感”“我无法向父母解释为什么不找工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