嘎趴

一款为年轻人打造的成长暂停App,在人生的“嘎趴时刻”里,轻松释放压力,规划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。

2023.10|中国·上海

引言|

    在快节奏与高压期待构成的当代社会,年轻人面临的不仅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,更是如何正视“暂停”的权利。嘎趴项目聚焦于“Gap”这一阶段在中国语境下所承载的羞耻感与压力,试图打破社会对“Gap”的负面认知。
    我希望通过一个系统化的平台,赋予个人在“空档期”中主动选择、表达与重建的空间,让暂停不再是失败的象征,而是自我调适与成长的契机。
    Gap,不是逃避,而是整理与重新出发的勇气。
设计关键词|服务设计 / 情绪节奏感知 / 情绪追踪 / 自我关照 / 生活规划支持 / 社会规范挑战 / 再叙事设计 / 文化反思 / 计划式暂停

项目背景|

中西文化差异|

    在西方社会,Gap Year 是被广泛认可的青年发展路径,年轻人通过它完成自我探索、社会实践或情绪调节。而在中国语境中,“gap”常常被误解为逃避、无所事事,社会对“间歇”的容忍度低,个体也因此缺乏支持系统

社会现象观察|

    如图所示,在中国社会结构中,大多数年轻人从“高考 → 大学 → 就业 → 成家”是一条高度线性的人生路径。任何偏离轨道的选择(如Gap)都可能被视为“不进取”或“失败者”,造成巨大的心理与社会压力。
     “Gap”在中国常与“懒惰”“内耗”“原地踏步”等负面评价绑定,很多人即使内心渴望休息,也不敢主动表达或行动。特别是受访者普遍提到:“休息让我有负罪感”“我无法向父母解释为什么不找工作”。

网络热度|

    社交媒体上“Gap Day” “Gap Hour”等热词层出不穷,表面看似热闹,其实正反映出一种深层的缺失感——连真正的Gap都不被允许,人们只好通过微型、碎片化的“片刻喘息”自我安慰
    更讽刺的是,很多人即使选择了“Gap”,也不得不将其变为一种展示型生活:为了维持社交平台的活跃度而打卡、发帖、精修内容,最终反而比工作日更疲惫。这种“社交驱动式Gap”偏离了本应以“恢复与重建”为核心的初衷。
    这既是一种讽刺,也是一种时代信号:人们正在觉醒,意识到暂停的必要性与复杂性。

用户研究|

    本项目通过两类方法开展用户调研,重点关注他们在“gap”意识、行为与情绪波动方面的真实体验。
    深度访谈:与来自不同行业与生活阶段的 5 位用户进行一对一开放式访谈,挖掘他们的生活状态、职业挑战、情绪困境与对“gap”的真实理解与幻想。
    情绪日记记录法:5 位用户参与了为期一周的“情绪记录计划”,通过图像+情绪折线图记录每日状态波动,用可视化方式呈现疲惫、焦虑、内耗与片刻放松的变化过程。
共性问题总结:
  • 不会主动停下:没有情绪管理工具,也缺乏合法暂停的心理认同
  • 无法安心休息:休息带来“内疚感”,反被焦虑填满
  • gap行为被展示化:为了发社交动态而疲于奔命
  • 缺乏自我节奏:Gap 不再是恢复,而变成任务清单英语版

痛点分析|

主要痛点
  • 没有 Gap 意识
  • 缺少引导与计划能力
  • 内疚、焦虑与社会评价阻碍行动
设计机会
  • 提供个性化支持方案,激发正向动机
  • 创建社区互动系统,赋能共情与陪伴
  • 引导用户完成“间歇 → 复原 → 出发”的路径建构

概念发展|

    Gapa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休息工具,而是一个基于用户动机、认知阶段与社交情境所构建的“社会化间歇系统”。概念设计分为以下四个关键阶段:
    用户群体构成逻辑
    以调研为基础,项目识别出四类用户群体:
  • 资深人群:已有Gap经验,具备较高认知与规划能力
  • 意愿人群:希望尝试Gap,但缺乏路径与勇气
  • 失败人群:曾尝试Gap但中途失败或遭遇社会阻力
  • 无意愿人群:缺乏Gap意识,受主流路径制约
    平台希望通过“资深人群”的内容输出与互动行为,对其他三类用户形成引导与激励。
   
    设计以四阶段“间歇成长路径”为核心:
    阶段一:Gap意识培育
    通过浏览引导、内容推荐与社交互动,提升用户对“间歇”的理解与接受度。
    阶段二:间歇动机形成
    记录使用习惯,识别个体节奏与痛点,激发探索意愿。
    阶段三:Gap计划生成与执行
    通过AI分析与用户输入共建计划,确保目标合理与任务分解具可执行性。
    阶段四:分享与再认知
    引导用户在社群中输出经验,完成从个体实践到公共意义的转换。

用户体验流程迭代|

线框图|

UI设计与可视化|

项目资料下载|

    欢迎下载嘎趴项目的完整传播资料包。内容涵盖项目概述、设计逻辑、用户调研、机制图解、界面展示与可视化成果,适用于作品展示、项目汇报与传播分享。

结语|

    在这个“间歇”本应是常态的时代,真正能够停下来的人却越来越少。
    嘎趴并不试图替用户定义如何生活,而是提供一种柔性的支撑系统,帮助他们听见内心、重拾主动、自定义节奏。它所回应的,是那些看不见的疲惫、说不出口的暂停请求,以及一种被长期忽略的结构性“喘息权”。
    在面对高度结构化的社会节奏与身份期待时,我想借由嘎趴提出另一种可能:休息不是退场,而是重构;间歇不是放弃,而是连接。
    这个项目或许还不完美,但它希望成为一个真实的开始。

喜欢这个项目,或有合作想法?欢迎随时联系我:
📧 邮箱: [email protected]
📸 微信: Zghocg-0525